68627490

政府信息
公开指南

政府信息
公开制度

法定主动
公开内容

  • ·机构概况
  • ·政府文件
  • ·发展规划
  • ·统计信息
  • ·财政预决算及“三公”经费
  • ·行政权力
  • ·人事信息
  • ·重点领域信息公开
  • ·其他法定信息

政府信息
公开年报

文 号: 发布机构: 高新区管委会
成文日期: 2021-06-17 发布时间: 2021-06-17 15:56
文件有效性:
内容概述: 2020年,高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,在省委省政府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苦干实干、奋力拼搏、顶压前行,特别是在面对疫情冲击下,高标准高质量的对应,在危机中育新机、于变局中开新局,迅速止滑回升,实现了“十三五”圆满收官,坚定了“强工业”“强省会”行动落实的信心、决心和良好氛围。

贵阳国家高新区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打算

来源:高新开发区管委会 发布时间: 2021-06-17 15:56 字体:[小中大]

2020年,高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,在省委省政府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苦干实干、奋力拼搏、顶压前行,特别是在面对疫情冲击下,高标准高质量的对应,在危机中育新机、于变局中开新局,迅速止滑回升,实现了“十三五”圆满收官,坚定了“强工业”“强省会”行动落实的信心、决心和良好氛围。

一、关于2020年经济工作总体情况

始终坚持把高标准高质量贯穿到各项工作始终,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、政治领悟力、政治执行力,强化技术与艺术,践行闭环思维,坚持“紧、攻、冲、拼”要求,以强有力的执行力推动发展,在产业发展、招商引资、项目建设等各个方面精准作为,上抓争取、内抓调度、下抓指导,呈现了“向上向好”的良好态势。在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升至第42位,较2019年上升了8位,初步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引领带动的作用和使命。

一是综合经济持续增长。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,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。其中: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3.12亿元,同比增长18.5%,进度排全市第3名;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累计完成88.69亿元,同比增长84.5%,排全市第3名;规模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40.79亿元,同比增长21.7%,增速排全市第3名;工业投资累计完成45.19亿元,同比增长124.8%,占比、绝对值、增速排全市第1名;500万口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累计完成75.19亿元,同比增长13.75%,占全省软件业务的28.1%,全市的37.05%;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6.33亿元,同比增长2.65%,排全市第4名;新引进产业项目到位资金累计完成179.65亿元,同比增长28.13%,绝对值排全市第1名;外贸进出口累计完成44480万美元,同比增长21.76%,排全市第2名。

二是产业支撑持续巩固。按照“一品一业、百业富贵”战略部署,以大决心、大毅力推进比亚迪、恒大新能源汽车、振华新材料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,雅光电子、长通电气、翰凯斯等项目建成投产,贵州天润达、贵州新汉方等12户企业上规入统形成新的支撑,7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159.63亿元。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,强化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培育,培育了世纪恒通、航天云网、电建贵阳院、金域医学4家市级服务外包企业,服务外包接包执行额累计完成17412万美元,总量、进度、增速均排名全市第一。完成三产服务业营业收入(500万元以上)624.49亿元,新上规服务业企业9家。

三是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。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,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4家,累计达365家,占全省总数(1897家)的19.24%,占全市总数(1210家)的30.17%。其中,规模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42家,占比为56.7%,增加值占比为65.9%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规模工业中占比56.7%,全年4家企业获批全国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称号,占全市50%。汉方药业、时代沃顿、石博士、林泉电机等4户企业获批省级绿色工厂。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贵阳市比重从2018年的4.4%提升到2020年的5.6%,占白云区比重达到41.3%,占观山湖区比重达到23.6%,对拉动地方经济发挥了明显作用。

四是数字经济持续壮大。大力实施“万企融合”行动,组织实施大自然、长通电气等32项示范项目,5个项目获批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。新增智通天下、多彩宝、云腾未来等6家大数据企业上规,累计聚集规上大数据企业30家,占全市规上大数据企业总量的30.3%。数博大道产业集聚示范基地入驻云上艾珀、乐诚技术、京师城投等36家大数据相关企业,全年实现基地入驻企业营收总额近24亿元。持续加快人才小镇建设,创新探索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可赠、可售、可租的政策。三大运营商沿数博大道高新段开通了110个5G基站,实现重点区域的5G网络薄覆盖和主要路段的5G网络全覆盖。

五是招商引资持续向好。坚持以全省产业大招商和全市“一品一业、百业富贵”发展愿景为思路,探索组建了贵州智慧招展集团,打造了大数据智慧招商平台,以区域重点招商产业为导向,精准筛选招商目标企业780余家,梳理筛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207家,编制企业背景综合评估报告近60余个。通过领导带头招商、小分队招商、驻点招商、展会招商等方式,相继赴北京、南京、广州、深圳、佛山等地开展招商考察36次,成功签约长之琳、森阳、中海达等产业项目49个,签约总金额155.63亿元,在贵州省2020年产业招商综合成效测评结果中,高新区在全省“1+8”创新平台中排名第1。

六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。推进“一窗式服务”改革,进厅344项事项实现“一窗”分类受理比例达100%。持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,对现有39项行政许可事项实施“五优五减”,行政许可事项承诺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率由原来的47%提升至78.9%。深化“工程建设项目”审批制度改革,在全市率先推行审批全程电子化,率先发放全程通过CA认证和电子签名签章办理的施工许可证。实施政务服务“一网通办”改革,在全市2020年度政务服务专项目标考核评比中位列开发区第一,荣获市级政务服务专项目标考核一等奖。

七是创新活力持续提升。合作共建“贵安双创生态示范基地”,推动图智信息、威客科技、思源信息等19家高新区企业与大学城各高校形成28个合作项目。新增1家国家级研发机构,累计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,占全省总数(26家)的23.1%,全年新增研发机构22家,创新服务机构50家。争取双创升级中央专项扶持资金4000万元,扶持区内研发平台、技术服务平台等44个,新建3个众创空间,培育了精准医疗、雏阳生态等高成长性毕业企业42家,创业服务中心连续7年获评国家级优秀(A类)孵化器。航天云网、世纪恒通、汉方药业等4家企获批2020年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,占贵州省总数的20%。全年新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家,实现营业收入5.25亿元,新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415名。

八是风险防范持续可控。通过发行境外债、融资租赁、债务重组等方式筹措资金,牢牢守住了不发生债务风险的底线。加大P2P网贷机构及金交所等机构风险整治,涉及排查企业2186户,全年未发生群访、集访事件。全面落实“管行业必须管安全、管业务必须管安全、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”的工作要求,强化各行业领域排查检查及闭环销号,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。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,统筹完成37条市政道路及麦架河截污工程325公里排水管道普查检测和2694个管网病害问题整改,每日提升2万吨污水至白云污水处理厂处理,麦架河水质由原来的劣Ⅴ类初步改善提升到Ⅳ类及以上水体标准。

九是对口帮扶持续推进。紧扣纳雍县、罗甸县茂井镇脱贫攻坚实际,用心用情用力真帮实扶。全区24个机关帮扶单位、55家企业,300余人次开展实地帮扶,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37.83万元。实施产业帮扶项目2个、基础设施项目3个、“两不愁三保障”短板帮扶项目4个;组织企业赴纳雍县开展招聘活动4场,吸纳帮扶地183人就业;开展义诊送医送药活动5场,开展“以购代捐”活动4场,农特产品促销活动20余次,思想文化扶贫宣讲10场;带动纳雍县10106户28274名贫困人口、罗甸县茂井镇131户362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,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,助推帮扶地实现贫困县摘帽、贫困人口全部清零。

十是疫情防控持续开展。坚持与中央省市同频同调,不过激、不缺项,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,全区无一例确诊病例,无一例疑似病例。成立15个重点企业、重大项目服务专班和15个网格包保服务专班,对重点企业、重大项目实行“点对点”包保企业,做到企业服务全覆盖。金域医学检验中心、安康医学检验中心、凯普医学检验所、华大医学检验实验室4家企业成为全省第三方检测机构,占全省全第三方检测机构40%,为全省抗击疫情贡献重要力量。

二、关于今年重点经济工作安排

2021年,是实施“强省会”行动,推动工业大突破开局之年,更是建党100周年,抓好今年工作各项非常关键。高新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,深入落实省市系列重要会议部署,紧扣“强省会”五年行动,扛起推动新型工业化首要职责,坚持高端化、绿色化、集约化主攻方向,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,统筹好发展和安全,着力工业倍增,奋力冲刺千亿级园区,在推动强省会五年行动中强化高新担当、作出高新贡献。

全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是: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确保达到26.4%以上。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完成138亿元以上,同比增长22%以上。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投资确保完成70亿元以上。工业投资确保完成95亿元以上,同比增长111.11%以上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确保完成16.7亿元以上,同比增长2.2%以上。新引进产业到位资金确保完成170亿元以上,同比增长13.33%以上。实际利用外资确保完成31218万美元以上,同比增长25.57%以上。外贸进出口总额确保完成53565万美元以上,同比增长27.5%以上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业务收入确保完成95亿元以上,同比增长30%以上。

第一,以“工业倍增”为抓手,坚定不移做强实体。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聚焦首位产业和潜力产业,实施工业倍增行动,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。一是做大做强首位产业。制定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发展目录,推动政策、资金、土地等要素倾斜支持,加快打造一批产业规模大、经济效益好、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,大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健全产业梯度培育体系。二是实施产业提升行动。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,聚焦大数据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、新能源汽车潜力产业,提升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水平,持续推动产业发展,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5%,力争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贵阳市比重将从2020年的5.6%提升到6%以上。三是持续推动龙头企业扩大生产。推动中晟泰科、林泉电机、中航发黎阳、汉方制药扩大生产规模,帮助振华新材料年内实现科创板上市,确保市级6户重点企业保持达产增产,全年产值力争突破100亿元,贡献工业增加值27亿元;确保25家区级重点企业达产增产,贡献工业增加值达46亿元。四是突出新上规企业贡献。做好上规企业的培育和服务工作,完善上规企业培育库,督促长之琳、翰凯斯、神奇药业等18户拟培育上规企业实现上规入统,确保比亚迪智能制造项目(首期)上半年实现投产上规。五是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。坚持项目为王,坚定不移抓项目、矢志不渝上项目、全力以赴建项目,持续推进比亚迪、恒大新能源汽车、振华系列项目建设,把工作重心聚焦到工业项目的谋划引进、落地见效上,确保新投产工业项目不少于10个,在建工业项目20个以上,确保工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高于2020年10个百分点。

第二,以“数博大道”为载体,持续推进数字经济。坚定不移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,推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,抢占先机。一是持续推动数博大道建设。进一步完善区域功能配套,提升数博大道形象,持续做大做强数博大道产业集聚示范基地,加快推进人才小镇项目等建设,确保大数据人才小镇8月30日前竣工验收,12月31日前完成装修整体交付使用,全年力争人才住房新增开工建设860套。二是全面推进与南京软件谷战略合作。全面深化与南京软件谷合作,引进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入驻南园智谷,打造具有引领性、标志性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、软件设计与服务外包基地,全年力争引进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10家。三是提升数字经济产业化水平。培育和服务大数据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初创型企业28家、成长型企业41家,引领型企业9家。确保全年新增大数据上规企业7家,引进数字经济企业20家,规模以上互联网及相关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70.4亿元。

第三,以“产城融合”为纽带,强力推进人气聚集。加快推进产城融合,优化完善园区配套,促进园区由生产型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。一是强化区域居住商业功能开发。立足园区产业布局,配套区域居住和商业功能板块,加快推进人才小镇、恒悦学府、玫瑰园、南明甲秀小学分校、奥特莱斯小镇文商旅综合体等项目建设,推进居住配套、商贸流通、文化教育等生活性设施建设,提升区域综合承载能力。二是推进金阳园腾笼换鸟。加大对闲置用地、低效用地清理力度,完成特星地块土地收储、挂牌,推动阳关小区、振华科技、航宇科技、高峰石油等地块土地收储。着力引进世界500强、国内500强、央企、民营100强等企业总部和区域总部落户高新区,力争全年签约总部经济企业10家,培育新的优势税源增长点。三是推进沙文园高效开发。推进贵州科学城、花溪大学城联动发展,加快推动高校、企业、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高效集聚和协同发展,加快同城大道、数博大道沿线餐饮、汽修等形态低效土地开发利用进程,引进一批产业项目落地。加快推进青龙花园、沙文安置房一期等安置房项目建设,有效化解超期过渡费问题。四是推进修文园产业配套。全力推动恒大新能源汽车贵阳基地项目建设,引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及配套产业,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体系链条。

第四,以“精准招商”为核心,坚持扩大开放格局。坚持扩大开放战略,强化市场主体引进,夯实发展后劲。一是实施精准招商引业。用好大数据智慧招商平台,做好招商全周期应用服务,探索组建“线上”+“线下”的综合性招商新模式。聚焦新型工业化,狠抓产业大招商,重点招引智能终端制造、电子元器件、动力电池、航空发动机、微特电机等关联产业项目,确保引进1个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,引进优强企业27家,其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91.8亿元以上。狠抓签约项目落地,加强项目落地后续服务、跟踪问效和督查考核,采取超常规举措推动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开工、在建项目尽快投产,提高项目履约率、入园率、开工率和投产率。二是持续融入“一带一路”。大力引导省物资集团、时代沃顿、磷起点科技等企业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开展贸易合作,协助电建贵阳院、交勘院、航宇科技、赛峰公司等企业拓展海外市场,重点培育12家进出口千万美元级外贸企业,新增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企业32家。三是加快区域合作步伐。充分发挥开放创新平台作用,按照“有限空间、无限发展”的思路,立足自身特点、发挥比较优势,通过“飞地经济”等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。抢抓贵阳贵安协同融合发展契机,依托贵安新区资源要素,以项目合作为切入点,加快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。

第五,以“双创示范”为特色,提升区域创新动能。一要加快推进创新要素聚集。积极推进“校地合作”,引进一批重点实验室、工程实验室、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落户,推动规上工业企业设立企业技术中心或联合共建技术中心,全年新增研发机构及平台26家。二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。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,促进规模以上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“双提升”,全年力争获批高新技术企业55家。发挥检验检测机构在食品、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的领先优势,面向省市开展认证认可、分析测试等服务,全年力争聚集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机构55家,带动服务业产值15亿元。三要加快补齐人才短板。实施高端人才聚集计划,全年力争新增高层次人才440名。加快吸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,加大青年人才自主培养力度,大力开展人才培训,力争全年培训人才1.4万人次。四要加快打造“双创”升级版。强化创业双创示范基地打造,新建高质量众创空间4家以上、新增优质孵化企业286家以上、孵化毕业企业44家以上、创业企业新增就业岗位1320个以上、帮助创业企业获得融资1000万元以上。

第六,以“消费流通”为突破,构建特色消费商圈。一是生产性服务业方面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、金融服务、人力资源服务、商务服务四大生产性服务业,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9家,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营业收入占比达到58%,实现三产服务业总营收700亿元。二是生活性服务方面。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,高标准、高质量、高品位推进人才小镇商业项目建设,高品质打造沙文科技园智谷综合性商业配套,新建或改造提升沙文园区品牌商业配套5家,全年新增1家以上四星级酒店和知名餐饮品牌。三是特色商圈经济方面。梳理区域内已建成和在建大型商业设施等情况,加快引入一批重点商贸项目,培育一批连锁品牌、特色小铺等新业态,丰富高新特色商圈。

第七,以“机制保障”为支撑,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。一是强化组织保障,理顺园区体制机制,统筹协调规划布局、考核评价等重大事项,持续推进“双重服务”等制度,坚持深入一线,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问题,确保企业稳定生产,快速发展。二是统筹经济运行调度,加强经济指标调度、监测,以旬保月、以月保季、以季保年,通过维持重点存量企业良好态势、挖掘上规企业贡献新增量等方式,推动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。三是加强税源分析,强化税收征管,依法征收实现“应收尽收、坚决不收过头税费”,确保财政收入及时、足额入库。盯紧国家政策投向,推动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“双促进”,有力保障项目建设资金,加快项目建设进度。四是加强增比进位,对标《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》文件,推动高新区发展全面提质升级,力争在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排位中稳步前进1-2位。五是围绕国家、省、市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系列重要决策部署,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工作,落实落细安全生产责任,严查彻改事故隐患,防范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。六是强化资金保障,积极争取省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支持,助推工业企业发展。精准筛选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,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。通过发行项目收益债、流贷、融资租赁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还本付息及建设资金。七是强化作风转变,紧扣新型工业化、“强省会”行动需要,注重在产业发展、招商引资、项目落地等重要工作中培养锻炼干部,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,形成敢担当、勇作为、能干事的干部队伍。八是围绕重大项目、重点工作,加大督查考核力度,严格按照强标准、强质量和工作闭环要求,突出经济指标,强化倒逼机制和闭环管理,优化完善高新区考核体系,引导干部爱岗敬业、履职尽责,在“强省会”中担当作为。

第八,以“贵人服务”为导向,塑造高新服务品牌。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,抓实营商环境改革、服务、监督“三体系”,打造一流营商环境。改革体系建设方面,深化“证照分离”改革年底前实现“证照分离”改革全覆盖;持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,积极争取一批市场准入、投资审批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相关经济管理权限下放高新区;扎实推进工程建设项目“清单制+告知承诺制”和“容缺”审批工作,探索社会投资房建项目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证。服务体系建设方面,坚持去“机关化”,畅通高效的举报投诉、受理查处机制,倒逼干部职工转变作风,变“企业上跑”为“干部下跑”,扩大服务的“深度”和“广度”。强化容缺审批的政策运用,对用地报批、环评、安评、设计方案、施工图审查、土地房屋征收等耗时较长的环节,国土、规建、园区办等有关部门要提前介入、跟进指导,抽派专人进行陪办或代办,真正做到“一对一”“保姆式”服务。监督体系建设方面,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,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、履行职责,将法治建设与优化营商环境相结合,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,构建“亲”“清”新型政商关系,营造良好投资环境。

第九,以“风险防控”为根本,坚决守住底线红线。坚持以“防风险、保安全”为主线,摸排重大风险,精准实施防范化解,确保和谐稳定。债务风险方面。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债务管理规定,通过预算安排、续贷调头、新增融资、处置资产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按时还本付息,提前一个月落实资金来源,守住债务风险底线。廉政建设方面。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要求,细化考核标准,夯实管委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,以从严监督、检查问责,倒逼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。疫情防控方面。结合省市要求和工作实际,及时调整防控措施,严格落实境外入筑返筑人员、中高风险地区来筑人员管控,严防病源输入。生态治理方面。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,落实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的政治责任,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、林长制,持续提升麦架河整治成效,逐步建立环境保护督察整改长效管理机制,促进园区生态环境改善提升。

分享到:

X
【关闭窗口】 【返回顶部】 【打印文章】
隐私声明 | 网站年报| 联系我们
网站地图 | 网站建议
招商专线:0851-84116360 人才专线:0851-84700576  
主办单位: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
联系邮箱:gygjgxq@163.com  网站标识码:5201000032
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0862号   黔ICP备19000968号

贵阳国家高新区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打算

返回列表  

索引号 000014349/2021-1636614
文号
成文日期 2021-06-17
发布日期 2021-06-17 15:56
发布机构 高新区管委会
文件有效性 有效

2020年,高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,在省委省政府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苦干实干、奋力拼搏、顶压前行,特别是在面对疫情冲击下,高标准高质量的对应,在危机中育新机、于变局中开新局,迅速止滑回升,实现了“十三五”圆满收官,坚定了“强工业”“强省会”行动落实的信心、决心和良好氛围。

一、关于2020年经济工作总体情况

始终坚持把高标准高质量贯穿到各项工作始终,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、政治领悟力、政治执行力,强化技术与艺术,践行闭环思维,坚持“紧、攻、冲、拼”要求,以强有力的执行力推动发展,在产业发展、招商引资、项目建设等各个方面精准作为,上抓争取、内抓调度、下抓指导,呈现了“向上向好”的良好态势。在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升至第42位,较2019年上升了8位,初步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引领带动的作用和使命。

一是综合经济持续增长。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,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。其中: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3.12亿元,同比增长18.5%,进度排全市第3名;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累计完成88.69亿元,同比增长84.5%,排全市第3名;规模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40.79亿元,同比增长21.7%,增速排全市第3名;工业投资累计完成45.19亿元,同比增长124.8%,占比、绝对值、增速排全市第1名;500万口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累计完成75.19亿元,同比增长13.75%,占全省软件业务的28.1%,全市的37.05%;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6.33亿元,同比增长2.65%,排全市第4名;新引进产业项目到位资金累计完成179.65亿元,同比增长28.13%,绝对值排全市第1名;外贸进出口累计完成44480万美元,同比增长21.76%,排全市第2名。

二是产业支撑持续巩固。按照“一品一业、百业富贵”战略部署,以大决心、大毅力推进比亚迪、恒大新能源汽车、振华新材料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,雅光电子、长通电气、翰凯斯等项目建成投产,贵州天润达、贵州新汉方等12户企业上规入统形成新的支撑,7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159.63亿元。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,强化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培育,培育了世纪恒通、航天云网、电建贵阳院、金域医学4家市级服务外包企业,服务外包接包执行额累计完成17412万美元,总量、进度、增速均排名全市第一。完成三产服务业营业收入(500万元以上)624.49亿元,新上规服务业企业9家。

三是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。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,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4家,累计达365家,占全省总数(1897家)的19.24%,占全市总数(1210家)的30.17%。其中,规模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42家,占比为56.7%,增加值占比为65.9%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规模工业中占比56.7%,全年4家企业获批全国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称号,占全市50%。汉方药业、时代沃顿、石博士、林泉电机等4户企业获批省级绿色工厂。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贵阳市比重从2018年的4.4%提升到2020年的5.6%,占白云区比重达到41.3%,占观山湖区比重达到23.6%,对拉动地方经济发挥了明显作用。

四是数字经济持续壮大。大力实施“万企融合”行动,组织实施大自然、长通电气等32项示范项目,5个项目获批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。新增智通天下、多彩宝、云腾未来等6家大数据企业上规,累计聚集规上大数据企业30家,占全市规上大数据企业总量的30.3%。数博大道产业集聚示范基地入驻云上艾珀、乐诚技术、京师城投等36家大数据相关企业,全年实现基地入驻企业营收总额近24亿元。持续加快人才小镇建设,创新探索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可赠、可售、可租的政策。三大运营商沿数博大道高新段开通了110个5G基站,实现重点区域的5G网络薄覆盖和主要路段的5G网络全覆盖。

五是招商引资持续向好。坚持以全省产业大招商和全市“一品一业、百业富贵”发展愿景为思路,探索组建了贵州智慧招展集团,打造了大数据智慧招商平台,以区域重点招商产业为导向,精准筛选招商目标企业780余家,梳理筛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207家,编制企业背景综合评估报告近60余个。通过领导带头招商、小分队招商、驻点招商、展会招商等方式,相继赴北京、南京、广州、深圳、佛山等地开展招商考察36次,成功签约长之琳、森阳、中海达等产业项目49个,签约总金额155.63亿元,在贵州省2020年产业招商综合成效测评结果中,高新区在全省“1+8”创新平台中排名第1。

六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。推进“一窗式服务”改革,进厅344项事项实现“一窗”分类受理比例达100%。持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,对现有39项行政许可事项实施“五优五减”,行政许可事项承诺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率由原来的47%提升至78.9%。深化“工程建设项目”审批制度改革,在全市率先推行审批全程电子化,率先发放全程通过CA认证和电子签名签章办理的施工许可证。实施政务服务“一网通办”改革,在全市2020年度政务服务专项目标考核评比中位列开发区第一,荣获市级政务服务专项目标考核一等奖。

七是创新活力持续提升。合作共建“贵安双创生态示范基地”,推动图智信息、威客科技、思源信息等19家高新区企业与大学城各高校形成28个合作项目。新增1家国家级研发机构,累计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,占全省总数(26家)的23.1%,全年新增研发机构22家,创新服务机构50家。争取双创升级中央专项扶持资金4000万元,扶持区内研发平台、技术服务平台等44个,新建3个众创空间,培育了精准医疗、雏阳生态等高成长性毕业企业42家,创业服务中心连续7年获评国家级优秀(A类)孵化器。航天云网、世纪恒通、汉方药业等4家企获批2020年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,占贵州省总数的20%。全年新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家,实现营业收入5.25亿元,新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415名。

八是风险防范持续可控。通过发行境外债、融资租赁、债务重组等方式筹措资金,牢牢守住了不发生债务风险的底线。加大P2P网贷机构及金交所等机构风险整治,涉及排查企业2186户,全年未发生群访、集访事件。全面落实“管行业必须管安全、管业务必须管安全、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”的工作要求,强化各行业领域排查检查及闭环销号,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。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,统筹完成37条市政道路及麦架河截污工程325公里排水管道普查检测和2694个管网病害问题整改,每日提升2万吨污水至白云污水处理厂处理,麦架河水质由原来的劣Ⅴ类初步改善提升到Ⅳ类及以上水体标准。

九是对口帮扶持续推进。紧扣纳雍县、罗甸县茂井镇脱贫攻坚实际,用心用情用力真帮实扶。全区24个机关帮扶单位、55家企业,300余人次开展实地帮扶,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37.83万元。实施产业帮扶项目2个、基础设施项目3个、“两不愁三保障”短板帮扶项目4个;组织企业赴纳雍县开展招聘活动4场,吸纳帮扶地183人就业;开展义诊送医送药活动5场,开展“以购代捐”活动4场,农特产品促销活动20余次,思想文化扶贫宣讲10场;带动纳雍县10106户28274名贫困人口、罗甸县茂井镇131户362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,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,助推帮扶地实现贫困县摘帽、贫困人口全部清零。

十是疫情防控持续开展。坚持与中央省市同频同调,不过激、不缺项,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,全区无一例确诊病例,无一例疑似病例。成立15个重点企业、重大项目服务专班和15个网格包保服务专班,对重点企业、重大项目实行“点对点”包保企业,做到企业服务全覆盖。金域医学检验中心、安康医学检验中心、凯普医学检验所、华大医学检验实验室4家企业成为全省第三方检测机构,占全省全第三方检测机构40%,为全省抗击疫情贡献重要力量。

二、关于今年重点经济工作安排

2021年,是实施“强省会”行动,推动工业大突破开局之年,更是建党100周年,抓好今年工作各项非常关键。高新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,深入落实省市系列重要会议部署,紧扣“强省会”五年行动,扛起推动新型工业化首要职责,坚持高端化、绿色化、集约化主攻方向,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,统筹好发展和安全,着力工业倍增,奋力冲刺千亿级园区,在推动强省会五年行动中强化高新担当、作出高新贡献。

全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是: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确保达到26.4%以上。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完成138亿元以上,同比增长22%以上。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投资确保完成70亿元以上。工业投资确保完成95亿元以上,同比增长111.11%以上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确保完成16.7亿元以上,同比增长2.2%以上。新引进产业到位资金确保完成170亿元以上,同比增长13.33%以上。实际利用外资确保完成31218万美元以上,同比增长25.57%以上。外贸进出口总额确保完成53565万美元以上,同比增长27.5%以上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业务收入确保完成95亿元以上,同比增长30%以上。

第一,以“工业倍增”为抓手,坚定不移做强实体。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聚焦首位产业和潜力产业,实施工业倍增行动,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。一是做大做强首位产业。制定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发展目录,推动政策、资金、土地等要素倾斜支持,加快打造一批产业规模大、经济效益好、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,大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健全产业梯度培育体系。二是实施产业提升行动。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,聚焦大数据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、新能源汽车潜力产业,提升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水平,持续推动产业发展,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5%,力争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贵阳市比重将从2020年的5.6%提升到6%以上。三是持续推动龙头企业扩大生产。推动中晟泰科、林泉电机、中航发黎阳、汉方制药扩大生产规模,帮助振华新材料年内实现科创板上市,确保市级6户重点企业保持达产增产,全年产值力争突破100亿元,贡献工业增加值27亿元;确保25家区级重点企业达产增产,贡献工业增加值达46亿元。四是突出新上规企业贡献。做好上规企业的培育和服务工作,完善上规企业培育库,督促长之琳、翰凯斯、神奇药业等18户拟培育上规企业实现上规入统,确保比亚迪智能制造项目(首期)上半年实现投产上规。五是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。坚持项目为王,坚定不移抓项目、矢志不渝上项目、全力以赴建项目,持续推进比亚迪、恒大新能源汽车、振华系列项目建设,把工作重心聚焦到工业项目的谋划引进、落地见效上,确保新投产工业项目不少于10个,在建工业项目20个以上,确保工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高于2020年10个百分点。

第二,以“数博大道”为载体,持续推进数字经济。坚定不移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,推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,抢占先机。一是持续推动数博大道建设。进一步完善区域功能配套,提升数博大道形象,持续做大做强数博大道产业集聚示范基地,加快推进人才小镇项目等建设,确保大数据人才小镇8月30日前竣工验收,12月31日前完成装修整体交付使用,全年力争人才住房新增开工建设860套。二是全面推进与南京软件谷战略合作。全面深化与南京软件谷合作,引进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入驻南园智谷,打造具有引领性、标志性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、软件设计与服务外包基地,全年力争引进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10家。三是提升数字经济产业化水平。培育和服务大数据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初创型企业28家、成长型企业41家,引领型企业9家。确保全年新增大数据上规企业7家,引进数字经济企业20家,规模以上互联网及相关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70.4亿元。

第三,以“产城融合”为纽带,强力推进人气聚集。加快推进产城融合,优化完善园区配套,促进园区由生产型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。一是强化区域居住商业功能开发。立足园区产业布局,配套区域居住和商业功能板块,加快推进人才小镇、恒悦学府、玫瑰园、南明甲秀小学分校、奥特莱斯小镇文商旅综合体等项目建设,推进居住配套、商贸流通、文化教育等生活性设施建设,提升区域综合承载能力。二是推进金阳园腾笼换鸟。加大对闲置用地、低效用地清理力度,完成特星地块土地收储、挂牌,推动阳关小区、振华科技、航宇科技、高峰石油等地块土地收储。着力引进世界500强、国内500强、央企、民营100强等企业总部和区域总部落户高新区,力争全年签约总部经济企业10家,培育新的优势税源增长点。三是推进沙文园高效开发。推进贵州科学城、花溪大学城联动发展,加快推动高校、企业、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高效集聚和协同发展,加快同城大道、数博大道沿线餐饮、汽修等形态低效土地开发利用进程,引进一批产业项目落地。加快推进青龙花园、沙文安置房一期等安置房项目建设,有效化解超期过渡费问题。四是推进修文园产业配套。全力推动恒大新能源汽车贵阳基地项目建设,引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及配套产业,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体系链条。

第四,以“精准招商”为核心,坚持扩大开放格局。坚持扩大开放战略,强化市场主体引进,夯实发展后劲。一是实施精准招商引业。用好大数据智慧招商平台,做好招商全周期应用服务,探索组建“线上”+“线下”的综合性招商新模式。聚焦新型工业化,狠抓产业大招商,重点招引智能终端制造、电子元器件、动力电池、航空发动机、微特电机等关联产业项目,确保引进1个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,引进优强企业27家,其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91.8亿元以上。狠抓签约项目落地,加强项目落地后续服务、跟踪问效和督查考核,采取超常规举措推动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开工、在建项目尽快投产,提高项目履约率、入园率、开工率和投产率。二是持续融入“一带一路”。大力引导省物资集团、时代沃顿、磷起点科技等企业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开展贸易合作,协助电建贵阳院、交勘院、航宇科技、赛峰公司等企业拓展海外市场,重点培育12家进出口千万美元级外贸企业,新增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企业32家。三是加快区域合作步伐。充分发挥开放创新平台作用,按照“有限空间、无限发展”的思路,立足自身特点、发挥比较优势,通过“飞地经济”等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。抢抓贵阳贵安协同融合发展契机,依托贵安新区资源要素,以项目合作为切入点,加快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。

第五,以“双创示范”为特色,提升区域创新动能。一要加快推进创新要素聚集。积极推进“校地合作”,引进一批重点实验室、工程实验室、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落户,推动规上工业企业设立企业技术中心或联合共建技术中心,全年新增研发机构及平台26家。二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。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,促进规模以上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“双提升”,全年力争获批高新技术企业55家。发挥检验检测机构在食品、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的领先优势,面向省市开展认证认可、分析测试等服务,全年力争聚集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机构55家,带动服务业产值15亿元。三要加快补齐人才短板。实施高端人才聚集计划,全年力争新增高层次人才440名。加快吸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,加大青年人才自主培养力度,大力开展人才培训,力争全年培训人才1.4万人次。四要加快打造“双创”升级版。强化创业双创示范基地打造,新建高质量众创空间4家以上、新增优质孵化企业286家以上、孵化毕业企业44家以上、创业企业新增就业岗位1320个以上、帮助创业企业获得融资1000万元以上。

第六,以“消费流通”为突破,构建特色消费商圈。一是生产性服务业方面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、金融服务、人力资源服务、商务服务四大生产性服务业,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9家,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营业收入占比达到58%,实现三产服务业总营收700亿元。二是生活性服务方面。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,高标准、高质量、高品位推进人才小镇商业项目建设,高品质打造沙文科技园智谷综合性商业配套,新建或改造提升沙文园区品牌商业配套5家,全年新增1家以上四星级酒店和知名餐饮品牌。三是特色商圈经济方面。梳理区域内已建成和在建大型商业设施等情况,加快引入一批重点商贸项目,培育一批连锁品牌、特色小铺等新业态,丰富高新特色商圈。

第七,以“机制保障”为支撑,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。一是强化组织保障,理顺园区体制机制,统筹协调规划布局、考核评价等重大事项,持续推进“双重服务”等制度,坚持深入一线,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问题,确保企业稳定生产,快速发展。二是统筹经济运行调度,加强经济指标调度、监测,以旬保月、以月保季、以季保年,通过维持重点存量企业良好态势、挖掘上规企业贡献新增量等方式,推动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。三是加强税源分析,强化税收征管,依法征收实现“应收尽收、坚决不收过头税费”,确保财政收入及时、足额入库。盯紧国家政策投向,推动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“双促进”,有力保障项目建设资金,加快项目建设进度。四是加强增比进位,对标《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》文件,推动高新区发展全面提质升级,力争在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排位中稳步前进1-2位。五是围绕国家、省、市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系列重要决策部署,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工作,落实落细安全生产责任,严查彻改事故隐患,防范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。六是强化资金保障,积极争取省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支持,助推工业企业发展。精准筛选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,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。通过发行项目收益债、流贷、融资租赁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还本付息及建设资金。七是强化作风转变,紧扣新型工业化、“强省会”行动需要,注重在产业发展、招商引资、项目落地等重要工作中培养锻炼干部,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,形成敢担当、勇作为、能干事的干部队伍。八是围绕重大项目、重点工作,加大督查考核力度,严格按照强标准、强质量和工作闭环要求,突出经济指标,强化倒逼机制和闭环管理,优化完善高新区考核体系,引导干部爱岗敬业、履职尽责,在“强省会”中担当作为。

第八,以“贵人服务”为导向,塑造高新服务品牌。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,抓实营商环境改革、服务、监督“三体系”,打造一流营商环境。改革体系建设方面,深化“证照分离”改革年底前实现“证照分离”改革全覆盖;持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,积极争取一批市场准入、投资审批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相关经济管理权限下放高新区;扎实推进工程建设项目“清单制+告知承诺制”和“容缺”审批工作,探索社会投资房建项目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证。服务体系建设方面,坚持去“机关化”,畅通高效的举报投诉、受理查处机制,倒逼干部职工转变作风,变“企业上跑”为“干部下跑”,扩大服务的“深度”和“广度”。强化容缺审批的政策运用,对用地报批、环评、安评、设计方案、施工图审查、土地房屋征收等耗时较长的环节,国土、规建、园区办等有关部门要提前介入、跟进指导,抽派专人进行陪办或代办,真正做到“一对一”“保姆式”服务。监督体系建设方面,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,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、履行职责,将法治建设与优化营商环境相结合,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,构建“亲”“清”新型政商关系,营造良好投资环境。

第九,以“风险防控”为根本,坚决守住底线红线。坚持以“防风险、保安全”为主线,摸排重大风险,精准实施防范化解,确保和谐稳定。债务风险方面。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债务管理规定,通过预算安排、续贷调头、新增融资、处置资产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按时还本付息,提前一个月落实资金来源,守住债务风险底线。廉政建设方面。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要求,细化考核标准,夯实管委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,以从严监督、检查问责,倒逼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。疫情防控方面。结合省市要求和工作实际,及时调整防控措施,严格落实境外入筑返筑人员、中高风险地区来筑人员管控,严防病源输入。生态治理方面。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,落实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的政治责任,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、林长制,持续提升麦架河整治成效,逐步建立环境保护督察整改长效管理机制,促进园区生态环境改善提升。

68627490
贵阳国家高新区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打算
20
贵阳国家高新区
贵阳国家高新区
2021-06-17 15:56:25